百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教师心理培训心得体会10篇(范文二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您还可以在本站找到更多相关《教师心理培训心得体会10篇(范文二篇)》范文。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身心健康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提高;随着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提高教师素质也被提上了日程。然而,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竞聘激烈,工作超负荷等因素导致目前中小学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适当的心理压力是动力,但太大的压力却会成为恶梦,有时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教师也不例外。有关权威媒体曾作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88.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4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35.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10.49%的教师存在“心理疾病”。
因此可以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已非关注不可了,一个心理学教授总结出教师心理问题的四大症状:
(一)生理DD心理症状,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对学生漠然冷淡,焦虑,对外界担心和过分忧虑,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一些人表现为不关心身边的事情,但是对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却忍不住担忧,还常常表现为身体症状。
(二)人际关系症状,教师心理不健康会直接影响其人际关系。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也可能是一家之长,要做家庭主要事务的承担者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但是很多教师缺乏时间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一旦心理出现问题,极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适应。如有些教师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劝告和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有的教师则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比如,冲家人发脾气、体罚学生等。
(三)职业行为症状,教师心理不健康受害最大的是学生。如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中缺乏新意,讲课乏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小题大做,出现过激反应,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打骂学生;有的教师则缺乏责任感,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缺乏不理,听之任之。
(四)教师的职业倦怠,这是教师中出现最多的问题,教师在教书生涯中面对的常常是同样年龄的孩子,做着带有一定重复性的工作。如何克服自己的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
那么造成教师心理疾患的原因有哪些呢?经过课程学习和自我反思,我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外部因素:
(1)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外界看法对教育的影响与冲击很大,有些甚至违背教育规律,但是教师们还是要无奈地面对,有时候教学任务和教学压力过重;(2)社会对教师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从教师个人自身而言,主要可能有以下内部因素:(1)个人不能正确对待教师职业问题,对自我要求过高;
(2)教师家庭生活的压力大,遇到挫折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并诱发不良情绪,乃至形成灰暗情绪,有的还出现心理机能失调等。
(3)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的压力。有调查发现,教师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99%,在校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1.49%.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手段,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与学生、同事、领导融洽相处等。
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些教师心理问题呢?我认为,做好两方面工作很重要,一是自身调整方面;二是社会认可方面。
先谈谈如何进行自身调整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调整和适应:
一、教师本身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清醒自我意识、正确评价自我。要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先学会做一个身心健康的正常人,然后努力争取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二、既对工作负责,又要顺其自然,接受现实。教师要充满自信,乐观豁达,调适心理坐标期望值。教师的职责决定了他必须认真工作,只有依照客观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工作,成功和失败都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学会及时进行自我心理疏导,把握情绪提高调解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会制怒,合理宣泄,进行自我调节等。
三、要学会休息和放松,要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之余,积极参加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既可以缓解压力,也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那么如何从社会认可方面进行调整呢,我认为,当前要呼吁社会要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在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折射,因此,全社会都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压力与心理负担。二是各个教育行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现代教师不仅需要政治上的关心、物质上的关心,而且需要情感上的关怀、心理上的支持。学校是教师主要工作与生活场所,学校领导应主动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积极借助学校和社会力量组织开展相关教师心理减压和心理辅导活动,提高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建立与教师定期访谈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供更多的休息时间和场地,提高教师收入,为教师提供后勤服务保障;尽量避免教师超负荷劳动、努力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教师也要学会主动出击,多和学生交流,多和家长沟通,多找领导倾诉,多和家人谈心,让他们明白你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的付出是实实在在的,争取他们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三方面通力配合。要维护、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个人必须明确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必须确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多种途径作好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与调适。总之,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教师本身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强教师心理健康,为教师、为学生、为学校、为社会树立起一道绿色的屏障,让学生能随着教师一起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已经是世界瞩目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们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在我国,人们都日益关注心理健康,尤其是汶川地震以后,国人对心理健康领域的名词用的频率已经比较高了。在教育领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部门都不断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要求,甚至直接的评估、督导、实施,这项工作已经运作得很好。然而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教师心理健康却很少有有人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学生的成长、社会文明的发展,尤其和每个教师自身的生命质量又是息息相关的。
此专题中,王老师用雄厚的'专业知识,独到的见解,采用案例形式,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关于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四个问题:解读心理健康、教研人员心理健康标准、现代教研人员心理健康价值及维护和增强教研人员心理健康的基本对策。
第一个问题主要阐述了心理健康的内涵,即心理健康是一种相对持续而积极的心理适应状态,意味着个人不仅能保持自身的平衡,也能和环境有一个基本的协调;心理健康的制约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一个人能否保持心理健康,取决于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的状况。
第二个问题诠释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即智力健全、情感健全、意志健全、人格健全、人际关系良好、行为健全、能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具有双重心理承受力。第三个问题探讨了现代教研人员心理健康价值,即教研人员心理健康关系到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是组织建设的一个必要条件,关注教研人员的心理健康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现与呼唤;同时分析了现代中国教研人员的心理压力状况、心理承受力现状。
第四个问题阐述了如何维护和增强教研人员心理健康,即发挥团体作用,帮助团体成员应对压力;构建和谐家庭,帮助家庭成员应对压力;主动进行自我调适,及时找回心理平衡。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而积极的适应状态,意味着当事人不仅能获得自身的平衡,而且可做到与环境的基本协调。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能否保持心理健康,取决于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的交互作用状况。教师心理健康的特质有:智力健全,能胜任教师工作;有健全的自我观念;适当的自我控制;有效地面对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昨天”“今天”和“明天”。
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较高,绝大多数人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然而根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机构的调查结果,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过分乐观。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大致有八种表现,其中职业心理倦怠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集中表现。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来自社会方面的和职业方面的原因。维护和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纬度和不同层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较为可行的对策主要有四个方面:社会层面的维护;学校层面的维护;家庭层面的维护和教师自身的调适。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正确面对压力,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技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采取心理自我调试策略把自己从各类压力下及时解脱出来;采用实用心理自我疗法,及时重建心理平衡;争取社会支持;以及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干预等。
推荐专题: 浙大培训心得体会 师德培训心得体会10篇 教师心理培训心得体会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