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学校法治人物先进事迹材料范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学习有帮助,您还可以在本站找到更多相关《学校法治人物先进事迹材料范文》范文。
孟德斯鸠曾在《论法与精神》中写道:“必须要有一个社会准绳,去约束行为,从而和社会的某种精神理念所契合”,这里所说的社会准绳就是法律,精神理念就是承载法律的道德。
“法”之一脉,渊源流行。罗马从《十二铜表法》到《公民法》,虽说还有许多弊端,但它们为后代法律提供了种子,从而使它得以茁壮成长,能慢慢演变为如今体系比较完备的法律。无论是法国大革命、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还是中国商鞅立柱求法、韩非子法家学说,各代王朝的更迭,都伴随着法律的光辉,正如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更不可一日无法”。法律,融入了民族的血脉,锻造了社会的骨骼,在永不停歇的历史长河里流传,传承精神的火焰。
法,立国之根本。倘若国家无法,则终会沦为荒蛮社会,而我们也只能是野蛮人。而若国家动荡,社会不宁,假使没有强有力的手段贯彻法律精神,那它也只是一纸空文罢了。五代十国时期,堪称中国最黑暗时期,草莽,平民,乃至土匪都能够割据一地,成为皇帝。群朝并立,纷纷扰扰,人民的哭声似乎已窒息,而那法律也被深埋。难怪欧阳修在编五代史的时候,不禁把笔掷地,骂道:“乱贼匹夫尔”。经历了那个动荡的时期,人们才重视法律对自身的保护,统治者才会切实把法律看作根基。
而观现代,青少年因法律意识淡薄,做出的各种不法行为层出不穷。毕淑敏曾说“到底是孩子们的错,还是这个社会中毒已深?”青少年难道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或许他们是受社会污浊的染缸影响,丧失了本心。社会作为人类共同居住的环境,理应弘扬法律,让法律在人们心中扎根,严惩不法分子,给大家营造一个法治社会。
德以承法,法以传德,两者密不可分,又各司其职,只有有机结合,才可创建和谐社会。
狼火烽烟染丹心,何见江山一片晴?
待得重法出天日,悠悠清风伴我行。
她既是法学教育家,也是法律援助律师。
她既是妇女权益的保护者,更是一位立法反家庭暴力的推动者。
巫昌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一生与法同行。
86岁的巫昌祯,是新中国第一届法律系大学毕业生,一生中亲历了多部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她孜孜不倦进行学术研究,在调研中目睹了家庭暴力的危害,她积极奔走,努力呼吁,让更多的人转变观念,向家庭暴力说不。为推动反家暴立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当天,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同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5年8月24日,这部草案被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自1995年“家庭暴力”的概念引入中国后,反家暴立法已走过二十年。与其他多年致力于此的学者、民间人士一样,耄耋之年的巫昌祯对这部等待了多年即将出台的法律充满期待。因为,家家和睦,是她一生的心愿。
巫昌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特邀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婚姻法学会名誉会长,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八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
婚姻法学泰斗、著名法学教育家、法学活动家、著名法律援助律师、妇女权益的保护者;
这一连串儿的“头衔”让记者觉得采访巫昌祯老师一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刚刚表明了意愿,电话另一头的巫老师立即爽快地答应了,这着实给了记者一个大大的惊喜。
初秋9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记者敲开了北京明光北里巫昌祯老师的家门。
巫老师微笑着把记者迎进门,沏茶,落座,侃侃而谈。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时而思索,时而给记者展示资料,时而讲一些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敏捷的思维、清晰的谈吐、轻快的步伐,让人感叹,很难相信面前的她已经年过八旬。
三尺讲台 不离不弃!
1929年11月17日,巫昌祯出生于江苏省句容县。“昌言能拜,祯祥自来”,她的名字出自《康熙字典》。
1948年9月,巫昌祯从江苏南京北上,考入了北京朝阳大学法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她被保送到中国政法大学学习,后又转入合并后新成立的人民大学继续学习法律。1954年,巫昌祯以全优的成绩毕业,成为人民大学第一批法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告别学生时代,巫昌祯走上了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的讲台,开始了她为之奉献一生的法学教育和研究事业。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谈到教学和研究的风格,巫昌祯最强调的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作风。在课堂上她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生动的案件实例深入浅出地为学生阐述枯燥深奥的法条法理。
1955年,在主要由全国人大立法部门的领导和政法院校的学者构成的民法典起草小组里,25岁的巫昌祯是年龄最小的成员。在上海、广东、武汉等地,她亲历了一年多时间立法调研工作。1958年,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开展全国范围内“建立人民法庭”的调研活动,巫昌祯又获得了一次实践机会,到黑龙江省尚志县蹲点。
这两次机会,对于刚刚走出校门年轻的巫昌祯来说,是宝贵而恰逢其时的。“在实践中,我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第一手资料,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以后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和发扬了这种作风,也形成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课风格。”
同中国的法治一样,那个年代,巫昌祯的教学生涯也经历了起起伏伏。
1958年,民法教研室被撤销,巫昌祯改教毛泽东著作和古汉语等课程,不久,学校开始停课。70年代初,在一片砸烂公检法的呼声中,北京政法学院师生被整体下放到安徽劳动,一年后就地解散。1978年,北京政法学院重建,提前退休的巫昌祯又满怀激情地重新登上了讲台。
在五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巫昌祯讲授过苏维埃民法、中国民法、司法文书、古汉语、现代文学,上世纪80年代后主讲婚姻法、继承法、家庭社会学等课程。几十年间,屡屡有离开讲台,另谋发展的大好机会,但每次都被她委婉地回绝。
“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也有许多调动工作的机会,但我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追求没有动摇。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也热爱我所有的学生。”
巫昌祯2003年就已离休,但她却是“伏枥仍存万里心”。除了作为特聘博导继续指导博士生外,还给研究生和本科生办讲座、参加学术会议,她既为中组部组织的老干部培训班授业,又在居委会讲课。立法、学术和各种公益活动中都能找到她活跃的身影。
亲历两次婚姻法的修改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婚姻法经过了一个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年婚姻法的废旧立新阶段,1980年婚姻法的巩固发展阶段,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的不断完善阶段。”
1950年出台的婚姻法被巫昌祯昵称为“新中国法律的头生子”。当时,还在读书的巫昌祯就参与了婚姻法的学习和宣传工作。“一直到现在,整整60多年了。”谈起与婚姻法的结缘,巫昌祯十分感慨。
“开始时,我教授的是民法,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两次参与民法典的起草。”
1978年,婚姻法的修改被提上议事日程,因为有起草民法典的经历,政法大学派巫昌祯参加。而此时民法通则的起草也向她发出了邀请。“因为与婚姻法有约在先,只好对民法通则说了对不起。”这次参与立法的经历,成了巫昌祯学术道路上的分水岭。此后,她把研究和教学的重心转移深入到了婚姻法,成就了“中国婚姻法泰斗”的一段佳话。
1978年年底,巫昌祯参加了由全国妇联牵头、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等单位联合成立的婚姻法修改小组。在修法过程中,巫昌祯力主将计划生育原则写入婚姻法。她还提出,夫妻之间感情破裂就可以离婚,这应当是法院主要考量的因素。这一主张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离婚“理由论”产生了较大的冲突。
“当时,对于法定婚龄的意见有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男女18周岁就可以结婚;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当规定男女都是25岁,以彰显中国特色;第三种意见是将婚龄规定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
“考虑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因素,婚龄太低不利于控制人口数量,太高又与实际生活情况不符。因此,可以适当地提高婚龄,但必须要符合实际,而不能过分激进。”她建议,将婚龄规定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是较为合适的。
“虽然法律可以调整一部分生活关系,但是生活毕竟不是一块可以随便搓揉的泥团,必须要考虑到生活的特殊性,也要考虑普通民众的接受程度。温和稳健的法律更容易被人接受,长远来看也更容易被贯彻实施,立法的目的也更易实现。”
1980年婚姻法最终肯定了巫昌祯的这些主张,首次规定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原则,为贯彻这一原则,适当提高了结婚年龄,明确夫妻在计划生育中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补充和健全了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特别是离婚制度,第一次明确规定“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即准予离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我国婚姻家庭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早恋、试婚、婚外恋增多,离婚率逐年上升,家庭暴力增加,作为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婚姻法显现出较大的局限性、滞后性,修改、完善1980年婚姻法势在必行。
1996年,全国人大会委托民政部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成立了婚姻法修改领导小组,在小组主持下成立了专家组,具体负责起草工作。巫昌祯参加了民政部的专家组,后又成为全国人大会法工委立法小组的专家。
修改稿第一稿出来后,巫昌祯随全国人大会去广东进行执法检查。
为了遏制这些丑恶现象,巫昌祯力主将“夫妻相互忠实”、“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损害赔偿制度”等内容写进婚姻法修正案。
2001年4月,婚姻法修正案通过。修改后的婚姻法在总则中增加了一条: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面对“空洞的规则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责问,巫昌祯说:“每一部法律的通则部分都是一种宣言性的,它本身不解决具体问题,是一种导向。”
“合同法有这样的规定,订合同的时候,不能违背社会公德,民法通则规定,民事行为必须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这是法律的宣言性,这本身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不能否认它是法律问题。如果不忠实到一定程度,重婚了,同居了,法律能不管吗,那以后好多人就可以随便重婚了,社会就失去控制了,所以这个互相忠实,它在道德上是一种倡导,在法律上是一种宣言。”
牵挂弱势群体的立法保护
“我把一半的时间和心血给了学生和书,另一半给了社会和妇女。”
上个世纪80年代,巫昌祯组织成立了北京市第八律师事务所,是一家完全由女性组成的律师事务所,成员中有女检察官、女律师、女大学教师,还有一些民主党派、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专门为妇女服务。律师事务所承办了许多法律援助案件,曾有“天下第一家”的美名。
作为法律专家,巫昌祯参与了多部法律的起草工作,她特别注重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国家之所以提出要保护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就是因为他们处于弱势地位。”
新婚姻法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巫昌祯非常高兴。她说:“在现实婚姻中,无过错一方往往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其中多数又都是妇女。所以,设立了损害赔偿制度,不但符合公平原则,而且贯彻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原则。”
上世纪90年代初,为迎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全国人大制订了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起草规划。巫昌祯任起草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巫昌祯以及她的同事们走遍了祖国的东西南北,调研的广度和深度甚至超过了50年代的民法典起草。寒来暑往,3载磨砺,这部法律于1992年提前问世。此外,她还参与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起草、修订工作。
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巫昌祯对中国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注和关心丝毫没有减弱。
对于婚姻家庭法这个她为之奋斗一生的领域,巫昌祯告诉记者,我国还需尽快建立婚姻家庭关系中的一项基本制度;亲属制度,应对夫妻共同财产作出明确规定,应加快防治家庭暴力法的立法步伐。
巫昌祯还曾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制定农民权益保障法。据统计,目前,进城打工的农民将近两亿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这三类人处境堪忧。”
巫昌祯认为,一方面应提倡农民近距离打工,另一方面,在农村以村政府为基础,联合当地学校、妇联建立服务站,为老人、儿童、妇女服务。这个办法已在有的地方进行了试点,应该推广。
巫昌祯还特别关心老年人的再婚问题。有调查显示,丧偶或离婚的老人里,有66%希望再婚,可真正再婚的只有6%。“老人婚姻经常受到子女的干涉,社会的干涉。对青年来说,我觉得应该理解老人,帮他找对象,帮他找老伴,这是可取的。”
目前,我国民法典的起草正在进行。从2003年开始,巫昌祯就参与了编撰工作。“我国婚姻法学习前苏联,从民法典中独立出来已经50多年了,现在要回归民法,因为婚姻法毕竟是民事法律,民法里边有些原则还可适用于它,所以最后考虑再三还是回归民法,现在我们正在做这个工作。”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新的形势必然牵动人们的婚姻家庭生活。因此,在新婚姻法颁布之后,我们还需要继续关注和研究新出现的问题和趋势,探索解决的途径。”
“对于婚姻法向民法的回归,我们要抓住这次机遇,把婚姻家庭的法律建设再向前推进一步,使婚姻法由;粗放型变为细密型;,具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制度建设。”
“我相信,我国未来调整婚姻家庭关系法律的条文将更加完整、制度将更加完备,成为民法的组成部分。”
去年,巫昌祯被聘为“十年法治人物”评选委员会委员。在谈到法制心愿时,她说她的法制心愿是“人人相爱、家家和睦”。
作为婚姻生活法律领域的建设者、见证者和宣传者,在巫昌祯半个多世纪的法律人生中,“人人相爱、家家和睦”,始终是她追求的人生境界和社会愿景。
法治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篇1:2016年度法治人物潘恒球先进事迹材料】
2016年度法治人物潘恒球先进事迹材料
他是一个说书人,从16岁开始说书,至今已有51年,只不过前21年说的是历史,后30年说的是法律。
前21年,他面对的是书场中的听众;后30年,他的听众变为校内外的孩子。前21年说书,他是为了生存;后30年,他则是为了奉献。
他就是潘恒球,淮安市楚州区南闸镇的一个民间艺人,一个一辈子以说书为生、以说书为乐的说书人。
自编自演法制故事60万字
潘恒球16岁时拜师学艺,从此,一件长衫、一把折扇、一块止语、一方手绢成了他不能离身之物,走南闯北“赶场”也就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说起潘恒球与青少年普法结缘,那还有一段故事。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潘恒球赶场去江都说书,车上遇到警察带着两个少年,说书人的好奇让他了解到两个孩子因赌博发展为偷窃,走上了犯罪之路。
这件事对潘恒球触动不小,花季少年沦为囚犯,让他唏嘘不已。如果把法律知识融入说书之中,编一些青少年学生爱听的“段子”,在传统
说书日渐式微的今天,岂不是说书的一条新路?潘恒球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兴奋,并开始了最初的尝试。
他找遍自己能找到的报刊杂志,刻意寻找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作为说书开场时的“引子”,效果居然不错,不少热衷于听书的老年人专门带着孙子孙女来听“引子”。
周围的一些学校听说潘恒球会说“普法书”,便请他去学校说,从此潘恒球告别书场,开始走上青少年普法这条“不归路”。
为别人说法自己首先得懂法,潘恒球只读过二年书,要搞清楚一些法律问题谈何容易。他的一个邻居在学校做老师,遇到搞不懂的法律问题,他就不分早晚去请教。他的妻子的文化水平比他高,于是妻子就成为他的老师。
有时候实在弄不明白了,他就记下来,去城里的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专业部门请教,拿着小本一一咨询,直到弄明白为止。1981年,为了平生第一次正式到学校上法制课,潘恒球花了四个月时间,硬生生地编出了《走上社会》,博得了流均中学1000多名师生的满堂喝彩。
说“普法书”,编“普法书”,从此占据了潘恒球的生活。
他发现中小学生骑车较多,在路上横冲直撞,就主动找公安、交警部门索要有关法规,编写了小故事《梦》,在中小学校广为宣传。
他用《一个苹果》的故事告诫中小学生不要忘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找回丢失的诚实守信。
《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颁布后,潘恒球根据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9种不良表现,选取身边青少年犯罪的真实案例,编写了《带刀》、《逃学》、《一个中学生的早恋》等。
30年来,潘恒球自编自演的法制故事达60多万字,《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多有涉猎。
普法行程超万里
“我不图名,不图利,不怕苦,不怕累,只盼青少年不犯罪”,是潘恒球荣膺首届“淮安亲情大使”时说的获奖感言。
潘恒球开始青少年义务普法时,只有37岁,他每年200多天奔波于各个学校,家中的责任田及生计只能撂给妻子打理。
妻子为此想不通,书不说了,家中收入只靠几亩责任田和妻子的缝纫手艺,两个孩子读书都成问题。
“能教育好一个孩子,就是对社会和家庭作的一分贡献,也是我的心愿。”潘恒球说。家中的事情自然好说,外面的风言风语则让潘恒球心痛。
“他天天都出去,收入一定很可观,不然怎么会这么吃辛受苦?”
“他对家庭不负责任,是游荡心,就喜欢在外面混。”
起初,潘恒球并不像现在这样受到各学校的欢迎,他要自己去各学校推介自己。有时骑了半天车,跑到一所学校,客气的,告知他没有时间安排;不客气的,则把他视为以讲课取钱为目的的推销商贩。最多时,他跑了6次才给安排。
当年,潘恒球奔波于各学校讲法制课,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老式的自行车。一次,他应邀去楚州区泾口镇蛇丰完小讲课,学校离他家有四五十里地,他早晨七点就起床赶路,途中自行车链条因老化断了,又找不到修车摊点,他硬是推着破车走了10多里土路准时到达。
2016年春天,他去楚州区南闸镇兴庄小学讲法制课,途中过渡船时,他把自行车扛在肩上,因他人碰撞不慎跌入河中,幸好被同渡人救起。为了不耽误讲课,他向熟人借了衣服穿,准时赶到学校。
有一次讲课让潘恒球至今难忘。
那是2002年的冬天,气温达零下6度,他为了不负所约赶到离家60多里路的博里中心小学讲课,头天下午就骑车出发。路上下起了雪,风紧路滑。潘恒球顶风冒雪,天黑了,就借宿于路边农家,第二天天没亮就起身上路,按时赶到学校,并不顾手脚麻木和胡须上的冰雪,坚持在严寒中为该校学生上了100分钟的法制课。
潘恒球每年有一多半时间奔忙于各个学校和村居之间,有时一天要跑七八十里。多年来,他为青少年义务上法制课,奔走于各学校之间的行程超过万里。
30年义务普法无怨无悔
2016年7月,江苏省召开法制宣传工作会议,表彰“五五”普法先进个人,潘恒球作为唯一的先进个人代表受邀发言。
“我有什么好说的?我做的都是我应该做的,义务普法30年,我无怨无悔。”
潘恒球的“无怨无悔”让大家感动,也让他自己释怀,因为他做的事得到了认可,起到了作用。
今年3月,在楚州朱桥中心小学上课后,有两个6年级的女学生对潘恒球说:潘爷爷,听了你的课我们很受教育,回家后,我们要告诉哥哥不要再打游戏机了!
楚州博里中学的一名学生至今还记着潘恒球,因为潘恒球到校上课时听说他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混在一起,学习成绩很差,家长着急,老师头疼,就与他结成了对子,并互通书信、电话。后来这名学生学习成绩变好了。
前几年,潘恒球邻村有3个中学生因学习成绩差,对学习失去兴趣,家长管不住,老师难管理。潘恒球不顾老伴的阻拦,主动与他们讲道理,谈危害。经过多次的促膝谈心及学校与家长的教育,3个孩子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学习文化知识有了新认识。
“取身边事,育身边人,功在课堂,利在社会。”3名学生的老师事后给了潘恒球这样的评价。多年来,潘恒球每到一所学校,都向老师提出与后进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至今已与20多名学生结对。
今年7月,还有一件事让潘恒球觉得兴奋,就是他传统说书“说淮书”被列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把说淮书传承下去,又把青少年普法这件事做好。”
【篇2:法治人物评选事迹材料】
法治人物评选事迹材料
“护法使者”买柏林
----漯河市召陵区天桥街道爱特社区义务普法辅导员
在漯河市召陵区天桥街道的社区、学校,经常会看到一位年仅古稀,满头银发的老人,脚踏三轮车,热情地为群众宣传法律知识、调解纠纷、帮助失足青少年。每到周末,孩子们就会像一群小鸟一样呼啦啦地围拢着他,听他讲融入了法律知识和人生哲理的故事,一声甜甜的“爷爷”把笑容可掬的他淹没在快乐的海洋里。他就是召陵区天桥街道爱特社区义务普法辅导员买柏林。
买柏林,今年78岁,是一位有着57年党龄的离休检察官,他1947年参加革命,在随刘邓大军南下途中到了漯河搞地方建设,从那时起,他一直在漯河工作、生活,1994年4月他从源汇区检察院离休,离休后的一段时间内,他常常思考,离休后干什么?是颐养天年,还是为社会做点贡献,最终他选择了后者。十多年来,他脚踏三轮车深入到农村、学校、社区为群众宣传法律知识,调解纠纷、帮助失足青少年,做法制报告等。他的事迹受到群众的称赞和领导的表彰,他先后受到省、市、区党委和政府的表彰奖励,被省关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省优秀社会法官、漯河市“十佳市民”,并多次荣获市、区“优秀法律工作者”。
“如果不是买爷爷把我从电脑网络游戏中拯救出来,我不敢想象现在自己是什么样子”看着洋洋(化名)甜蜜的笑容,很难想象5年前他是一个迷恋网络游戏、逃学厌学的孩子。洋洋的父母是双职工,平时没有时间管教孩子,他一直跟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2003年7月的一天中午一点多,买柏林看到洋洋背着书包从小区出来进入了一家网吧,他就一直蹲在网吧门口想看看洋洋几点出来,学校2点半上课,已经3点了还不见洋洋出来。买柏林走进了网吧,看见洋洋正玩得起劲,叫了几声也没有反映,于是就走到他跟前,拍了拍孩子的肩膀。洋洋头也不抬,很不耐烦的说:“我还没有打完呢”,“那你接着打吧” 买柏林说完就又蹲到了网吧门口。直到下午4点洋洋才从网吧里出来,当看到买柏林蹲在门口还在等他时,是又惊讶又不好意思。“走吧孩子,爷爷想和你聊聊” 买柏林走向前去拉住洋洋的手说到。通过交流得知,洋洋已经为了上网玩游戏逃学几个月了,上课象听天书,即使是到学校不是上课睡觉,就是抄袭别人的作业。“爷爷,你不要给我爸爸妈妈和奶奶说,要不他们会打我的”,买柏林同意了,但他也向洋洋提了个条件,“你三天不要再进网吧,看看上课还瞌睡不瞌睡?”,就这样买柏林在网吧门口蹲了三天,没有看到洋洋进网吧一次。三天后,洋洋在学校门口碰到他后就拿出作业本,当买柏林看到上面有三个鲜红的“优”字时。高兴的伸出大拇指:“爷爷知道你身上的优点很多,相信你下一步会做得更好”。孩子有了初步改变后,防止反弹是很重要的,为了不让出现反弹现象,买
柏林一直不断地与洋洋谈心交流,鼓励洋洋继续努力下去。“给孩子鼓励,让他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灰心丧气,这是转化网瘾少年很重要的一步” 买柏林说。经过半年的努力,洋洋已不再是网络成瘾的孩子了,而是一个学习优秀、爱说爱笑的少年了。现在上了中学的洋洋在学校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要引导孩子走出电脑游戏的诱惑,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要和他们交朋友,尊重他们” 买柏林认为,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多一点交流和沟通,就多一份帮迷途孩子知返的力量。像洋洋这样情况的孩子,买柏林已经成功的转化了6名,每一个孩子都是他从蹲网吧、学校门口开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步步地用爱、用温暖、用恒心,把网瘾少年从网吧拉到了课堂上。
买柏林常说“我愿意做一把伞,撑起腰来为下一代遮风挡雨,蹲下去做一头牛,为下一代鞠躬尽瘁”,“单纯的法律知识讲授不免让人会感到枯燥乏味,不要说是孩子就是成年人听着也不耐烦,必须找一条适合孩子们的讲课方式”。为给孩子们上好法制课,他经常到公安局、法院等单位寻找相关典型案例,还自费订了许多报纸杂志,看到有关资料、故事就剪下来。十几年下来,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生动案例,剪贴本就有厚厚的几大本,并结合自己从事工作四十余年的经验,精心备课,深入浅出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累计讲课230余场,听课人数达10万人次。女学生郭某,父母感情不好,经常吵架,其父一有怨气就大骂孩子,使郭某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性格郁闷,学习成 绩曾一度下降,当她听完买柏林的法律的专题讲座后,就将一本《未成年人保护法》放在父母床头,其父读后,受到极大出动,认识到大骂孩子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于是他改变了对女儿的态度,父女关系融洽了,郭某也变得活泼开朗了。
在义务咨询、开展法律服务宣传活动中,买柏林发现一些失足青年在刑满释放回归社会后,生活上往往都会遇到种种困难。他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帮助多名下岗青年职工办理工商执照,做起小生意,重新实现再就业;为树立两老回归人员正确的人生观,改变他们以前破罐破摔的念头,使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买柏林常常深入到失足青年家中,以例说法,“超前”帮教,对两老回归人员跟踪帮教。市区滨河路“三进宫”回归青年高强(化名),回归后靠修自行车为生,过着平静的生活。可是他以前的“朋友”却不放过他,经常来找他,诱他再次“下水”。买柏林得知后,就一次次来到摊前和他谈心交朋友,举事例、摆事实,直说得他心服口服,使他坚定了重新做人的信心,坚决不和原来的“朋友”交往了。高强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买叔几年如一日,像关心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关心着我,有很多次我都感动得流泪了”。在买柏林的耐心帮助下,高强进步很快,而且带动了周围一些不良人群观念的好转,辖区有活动他都积极参与,还敢于向不良现象作斗争。他还自觉地做起了社区的义务治安员、民事调解员、工商协管员、卫生保洁员,每逢“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节日,他就免费为别人修车。经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和在买
柏林及社区党组织的教育下,高强在1999年5月25日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被党组织吸收为中共党员。2000年,区关工委联合源汇区法院到焦作少管所看望和帮教漯河籍人员,特邀请高强一同前往,并请他为漯河籍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当高强以个人事例讲到从一个危害社会的罪犯,变成一名共产党员的经历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他们感动的说:“党和政府对我如此关怀,家乡人民对我们充满希望,我们一定增强改过自新的决心和勇气,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回到亲人身边”。
为增强人们养老、敬老、爱老意识,他与市立体声广播电台共同举办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讲座,历时10天,大力宣传老年人的赡养和社会保障等内容,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一位姓孙的老人,在节目播出后给买柏林打来电话说:“你们在电台上开展的讲座真好,自从我儿子和儿媳听了您的讲座后,对我问寒问暖,知道孝敬老人了,比以前好多啦。”他利用寒、暑假、“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创办法律宣传栏,每周一期,积极宣传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案例,举办居民“四老”法制课堂,采取以例说法,故事讲座等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典型,提高家长素质,促进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落实。
十几年来,买柏林先后接待咨询者586人次,代写法律文书293份,调解民事纠纷132起,免费为咨询者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书籍500多册,帮教了6名网瘾少年,10名失足青年,使他们走
【篇3:2016年度法制人物沈靖翔先进事迹材料】
2016年度法制人物沈靖翔先进事迹材料
【姓名】沈靖翔
【年龄】31岁
【职业】长沙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第一特警大队五中队中队长
颁奖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以子弹回答不义的反恐战争中,是他以人民警察的大无畏豪迈气概冲锋在风暴中央,用身体翼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身正气凌霄汉。
特警,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威风八面、神采奕奕,充满了神秘色彩,是城市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作为最酷炫的警种,特警队员个个高大威武、身穿黑色制服、配备冲锋枪??然而与之匹配的是,常常出没于险境当中,临危冲锋。沈靖翔便是如此。
沈靖翔告诉记者,能当上特警,他特别骄傲和自豪,他要把特警当做一辈子的信念,而不是职业。
侠肝义胆
奔赴新疆,冲锋在反恐一线
在新疆喀什的100多个日日夜夜里,沈靖翔和当地派出所民警一起,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严防各类暴恐案件的发生,“睡觉时都带着两把枪”。
危难时刻显身手,沈靖翔在工作中总是冲锋在一线。
新疆是全国反恐工作的最前线,环境复杂多变,任务繁重,在得知可以奔赴新疆轮训执勤时,沈靖翔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报了名。2016年3月4日,沈靖翔和50余名特警队员从长沙出发,辗转7天7夜抵达新疆喀什。3月14日晚8时45分,沈靖翔在喀什夏马勒巴格派出所团结路警务室三师医院门口设卡盘查,接到命令与当地派出所民警共同抓捕涉恐事件犯罪嫌疑人。沈靖翔带领两名特警队员和三名当地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往涉恐事件犯罪嫌疑人的家中,“当地民警告诉我对方有武器,随时要准备好应对武力反抗,行动前所有人的枪都上了膛。”沈靖翔记得自己当时双手微微出汗。
“兵分两路,一组从前门突击,一组从后门包抄。”行动几乎在屏息的一瞬间完成,沈靖翔和两名特警队员冲入房间,把嫌疑人按倒在地,迅速完成抓捕任务。
危险任务接踵而来。3月24日晚,情报中心调查得知,有人涉嫌参与暴恐团伙组织,需立即抓捕。沈靖翔立即带领队员赶赴现场,与当地公安机关商定了抓捕方案。沈靖翔一脚把门踢开,和另一名特警队员冲到卧室将犯罪分子控制在床上。
在新疆喀什的100多个日日夜夜里,沈靖翔和当地派出所民警一起,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严防各类暴恐案件的发生,“睡觉时都带着两把枪”。至勤务结束,他总共参与护校100余次,处警180余次,盘查可疑车辆400余台、人员1200余人。身手不凡
一身正气,是制服歹徒的“尖刀”
从警8年来,擅长散打、擒拿的沈靖翔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抓捕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
沈靖翔能打,在警队里是出了名的。他曾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公安系统散打擂台赛65公斤级冠军。
一身正气,几乎所有见过沈靖翔的人都会给他贴的标签。从警8年来,擅长散打、擒拿的沈靖翔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抓捕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是制服歹徒 的一把“尖刀”。
2016年3月16日晚,在天心区下河街附近,一名男子持刀刺伤3人,躲进一栋木楼,扬言要点液化气罐。关键时刻,沈靖翔带队过来处理,分析现场情况后决定采用强攻手法控制嫌疑人。沈靖翔紧跟盾牌组推进,嫌疑人听闻有动静把床单点燃,沈靖翔和队员迅速破门而入,没想到嫌疑人右手挥刀,左手拿着着火的床单向他们冲来。沈靖翔手持警棍,凭借敏捷的身手,一把将嫌疑人手中的刀打掉,然后将人制服在地,并立即将火扑灭。随后跟进的特警队员迅速将其控制并搜身带离。参加工作8年来,沈靖翔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遇事冷静,反应敏捷,观察入微,经常冲在作战指挥最前面。
在处置一起聚众闹事治安秩序维护工作时,一名妇女突然自焚,情况十分危急。沈靖翔迅速反应,冲进最近的保安亭,拿起灭火器,冒着随时被情绪激动的自焚妇女抱住同归于尽的危险,快速将其身上的火扑灭。
执着信念
当好城市安全最后一道防线
他在日记中写道:“作为一名特警,不能畏惧危险,哪里有需要,就应该出现在哪里。”
2016年度法治人物潘恒球先进事迹材料
他是一个说书人,从16岁开始说书,至今已有51年,只不过前21年说的是历史,后30年说的是法律。
前21年,他面对的是书场中的听众;后30年,他的听众变为校内外的孩子。
前21年说书,他是为了生存;后30年,他则是为了奉献。
他就是潘恒球,淮安市楚州区南闸镇的一个民间艺人,一个一辈子以说书为生、以说书为乐的说书人。
自编自演法制故事60万字
潘恒球16岁时拜师学艺,从此,一件长衫、一把折扇、一块止语、一方手绢成了他不能离身之物,走南闯北“赶场”也就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说起潘恒球与青少年普法结缘,那还有一段故事。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潘恒球赶场去江都说书,车上遇到警察带着两个少年,说书人的好奇让他了解到两个孩子因赌博发展为偷窃,走上了犯罪之路。
这件事对潘恒球触动不小,花季少年沦为囚犯,让他唏嘘不已。如果把法律知识融入说书之中,编一些青少年学生爱听的“段子”,在传统说书日渐式微的今天,岂不是说书的一条新路?潘恒球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兴奋,并开始了最初的尝试。
他找遍自己能找到的报刊杂志,刻意寻找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作为说书开场时的“引子”,效果居然不错,不少热衷于听书的老年人专门带着孙子孙女来听“引子”。
周围的一些学校听说潘恒球会说“普法书”,便请他去学校说,从此潘恒球告别书场,开始走上青少年普法这条“不归路”。
为别人说法自己首先得懂法,潘恒球只读过二年书,要搞清楚一些法律问题谈何容易。
他的一个邻居在学校做老师,遇到搞不懂的法律问题,他就不分早晚去请教。
他的妻子的文化水平比他高,于是妻子就成为他的老师。
有时候实在弄不明白了,他就记下来,去城里的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专业部门请教,拿着小本一一咨询,直到弄明白为止。
1981年,为了平生第一次正式到学校上法制课,潘恒球花了四个月时间,硬生生地编出了《走上社会》,博得了流均中学1000多名师生的满堂喝彩。
说“普法书”,编“普法书”,从此占据了潘恒球的生活。
他发现中小学生骑车较多,在路上横冲直撞,就主动找公安、交警部门索要有关法规,编写了小故事《梦》,在中小学校广为宣传。
他用《一个苹果》的故事告诫中小学生不要忘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找回丢失的诚实守信。
《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颁布后,潘恒球根据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9种不良表现,选取身边青少年犯罪的真实案例,编写了《带刀》、《逃学》、《一个中学生的早恋》等。
30年来,潘恒球自编自演的法制故事达60多万字,《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多有涉猎。
普法行程超万里
“我不图名,不图利,不怕苦,不怕累,只盼青少年不犯罪”,是潘恒球荣膺首届“淮安亲情大使”时说的获奖感言。
潘恒球开始青少年义务普法时,只有37岁,他每年200多天奔波于各个学校,家中的责任田及生计只能撂给妻子打理。妻子为此想不通,书不说了,家中收入只靠几亩责任田和妻子的缝纫手艺,两个孩子读书都成问题。
“能教育好一个孩子,就是对社会和家庭作的一分贡献,也是我的心愿。”潘恒球说。
家中的事情自然好说,外面的风言风语则让潘恒球心痛。
“他天天都出去,收入一定很可观,不然怎么会这么吃辛受苦?”
“他对家庭不负责任,是游荡心,就喜欢在外面混。”
起初,潘恒球并不像现在这样受到各学校的欢迎,他要自己去各学校推介自己。有时骑了半天车,跑到一所学校,客气的,告知他没有时间安排;不客气的,则把他视为以讲课取钱为目的的推销商贩。最多时,他跑了6次才给安排。
当年,潘恒球奔波于各学校讲法制课,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老式的自行车。一次,他应邀去楚州区泾口镇蛇丰完小讲课,学校离他家有四五十里地,他早晨七点就起床赶路,途中自行车链条因老化断了,又找不到修车摊点,他硬是推着破车走了10多里土路准时到达。
2016年春天,他去楚州区南闸镇兴庄小学讲法制课,途中过渡船时,他把自行车扛在肩上,因他人碰撞不慎跌入河中,幸好被同渡人救起。为了不耽误讲课,他向熟人借了衣服穿,准时赶到学校。
有一次讲课让潘恒球至今难忘。
那是2002年的冬天,气温达零下6度,他为了不负所约赶到离家60多里路的博里中心小学讲课,头天下午就骑车出发。路上下起了雪,风紧路滑。潘恒球顶风冒雪,天黑了,就借宿于路边农家,第二天天没亮就起身上路,按时赶到学校,并不顾手脚麻木和胡须上的冰雪,坚持在严寒中为该校学生上了100分钟的法制课。
潘恒球每年有一多半时间奔忙于各个学校和村居之间,有时一天要跑七八十里。多年来,他为青少年义务上法制课,奔走于各学校之间的行程超过万里。
30年义务普法无怨无悔
2016年7月,江苏省召开法制宣传工作会议,表彰“五五”普法先进个人,潘恒球作为唯一的先进个人代表受邀发言。
“我有什么好说的?我做的都是我应该做的,义务普法30年,我无怨无悔。”
潘恒球的“无怨无悔”让大家感动,也让他自己释怀,因为他做的事得到了认可,起到了作用。
今年3月,在楚州朱桥中心小学上课后,有两个6年级的女学生对潘恒球说:潘爷爷,听了你的课我们很受教育,回家后,我们要告诉哥哥不要再打游戏机了!楚州博里中学的一名学生至今还记着潘恒球,因为潘恒球到校上课时听说他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混在一起,学习成绩很差,家长着急,老师头疼,就与他结成了对子,并互通书信、电话。后来这名学生学习成绩变好了。
前几年,潘恒球邻村有3个中学生因学习成绩差,对学习失去兴趣,家长管不住,老师难管理。潘恒球不顾老伴的阻拦,主动与他们讲道理,谈危害。经过多次的促膝谈心及学校与家长的教育,3个孩子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学习文化知识有了新认识。
“取身边事,育身边人,功在课堂,利在社会。”3名学生的老师事后给了潘恒球这样的评价。
多年来,潘恒球每到一所学校,都向老师提出与后进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至今已与20多名学生结对。
今年7月,还有一件事让潘恒球觉得兴奋,就是他传统说书“说淮书”被列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把说淮书传承下去,又把青少年普法这件事做好。”
王庆厚,1947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2007年退休,2015年7月被淄川区司法局聘为特邀人民调解员,派驻到般阳路派出所工作,2016年被评为感动淄川模范人物,2017年被评为淄川区优秀社会工作人才、淄博市模范老人、淄博市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人民调解员,2018年9月被山东省司法厅评为首批人民调解专家,2019年被淄博市政法委评为全市政法系统十大先模人物。2021年8月,被推选为淄川区般阳路街道般阳社区“法律明白人”。
1、发挥文艺特长,积极做好文化传承工作
王庆厚同志自退休以来,始终坚持“退而不休、老有所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艺和政治优势,融入社会、奉献社会,为淄川区的文化事业发展激情唱响。他充分发挥自己在文艺方面的特长,在居住社区组织成立了“幸福乐坊”老年艺术团,参加各类演出220余场,既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还组织他的团员们深入农村、敬老院等进行公益性演出,他们演出的作品反映社会变化和党的政策,演出的小品也是他亲自创作、编排,如大型表演唱《俚曲悠悠唱淄川》《文明城市咱创建》等。聊斋俚曲是蒲松龄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历经300多年的岁月更迭,大部分曲牌已经遗失,为抢救这一历史瑰宝,2006年国务院将其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淄川区多名老干部投身到抢救这一遗产中来,王庆厚就是其中的一员大将,他与其他的老干部创作了聊斋俚曲戏《狐狸精传书》,并在省市区多次公演,为聊斋俚曲的传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被评为区优秀民间剧团。2020年民法典颁布后,王庆厚同志利用自己的文艺创作特长,创编了音乐群口快板《咱来说说民法典》,表演唱《老两口学习民法典》,三句半《依法治国谱新篇》文艺演唱节目,利用担任幸福乐坊艺术团团长的优势,组织法治宣传专场演出,深入社区,乡村演出36场,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观众称赞说这种文艺形式进行法治宣传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入心入脑。
2、加入人民调解员队伍,作社会稳定磐石
作为老信访局局长,王庆厚具有丰富的调解矛盾纠纷经验。淄川区2015年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后,王庆厚积极响应区委号召,加入到特邀人民调解员队伍中来,工作中认真学习党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调解工作的新路子。探讨总结出“一杯茶降火、两句话平心、三味药和解、五个字醒脑”的调解工作新路子。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耐心细致、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合法”的工作方针,使调解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调解家庭、婚姻、邻里、合同、校园等各类纠纷466起,一次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满意和解。写出调解工作手记30万字,并结集出版。他在调解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三味良药”。一是让当事人换位思考,进行自我剖析。遇事看到自己的问题和过错,不要“乌鸦趴到猪腚上,光看到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二是让当事人宽容对方,由计较变原谅。在调解过程中,他耐心劝导当事人要互相善待、互相宽容,提醒当事人凡事要往宽处想、往远处看,不要钻牛角尖,只看眼前利益,要算大账,不要算小账。三是劝双方各让一步,由争执不休变为互相退让。矛盾纠纷调解中,他坚持“双方都能接受就是标准”的原则,反复劝说双方“各让一步”,劝当事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他调解的400多起纠纷中,涉及伤害赔偿的纠纷320起,赔偿金额共计260万余元,其中最多的一笔13万元,最少的一笔8元,都是一次调解成功,当即付款,双方满意。
在调解工作中,王庆厚始终坚持“情、理、法、德、和”五个字贯穿始终,把调解纠纷的过程作为对双方当事人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和道德法治教育的过程。2010年10月,该同志散文随笔集《珍惜幸福》由黄河出版社出版,向广大读者传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人生感悟。2018年7月,该同志调解工作手记《和解是福》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将自己的调解工作案例和解读奉献给读者,有效传递了调解工作正能量。
王庆厚说:听到当事人发自内心的“谢谢”二字,就是对我的最高奖赏,对于我们这些退休老党员、老干部来说,老有所为得人生才更有意义,有所贡献就更有价值,我会继续努力发挥余热,把调解工作做得更好,为构建和谐社会、文明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3、发挥自身特长,当好正能量宣讲员
丰富的经验更需要传播和推广。在创作歌曲、小品之余,他将对几十年来的感悟汇集成册,出版了散文、随笔《珍惜幸福》,在老同志中开展了“纵比知足、横比知福”的大讨论,引导教育身边人感恩、知足,成为社区“大总”。
2019年,公安部信访办主任王洪舟在听了王庆厚的信访工作经验报告后,于8月9日,专门邀请他到北京,为公安部信访办的40余名公安干警们介绍调访工作经验。2017年以来,到省内部分市县调解干部培训班讲课50余场次。2019年5月被聘为区委党校兼职讲师,为区镇村各级干部培训班讲课30余场次,2020年,先后为市老干局、区市政环卫中心、淄川理工学校、淄川二中等单位讲课6次。应滨州市司法局邀请,为滨州市骨干调解员培训班、无棣县骨干调解员培训班、阳信县骨干调解员培训班讲课4次。
多年来,他创作的作品内容广泛、健康向上、耐唱耐听,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多彩的艺术品位。既有“八荣八耻”方面的内容,也有歌唱家乡、颂扬祖国等方面的篇章,更多的则是充满人间情爱、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为构建和谐社会吹风鼓劲的作品,在淄川广为流传,用不同形式向社会宣讲传播着正能量。
学习方工先进事迹入党思想汇报
前天,我有幸参加了优秀共产党员方工先进事迹报告会。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着自己,他以身作则,清政廉洁,在检察战线上工作了二十多个年头从未判过一例错案……。这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会,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党课。
通过听取报告,我对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了新的理解。正如方工所说的“当一名共产党员,首先要做一个好人,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贪图享乐。共产党员的光荣是与责任、奉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清醒的认识到,共产党员的称号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党员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能够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必须重视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学习和改造。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的行动指南,贯穿我的一生。我要从小事、从身边的事做起。
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人入党的动机是不是正确,往往同他对共产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认识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有直接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上述问题,只有认真学习这些理论,才能对这些问题有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认识。
第二、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人们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获得。要通过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
第三、要通过学习优秀党员的模范事迹,来增强自己对党的感情,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实际行动,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贵在坚持。要谨记组织上入党是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是一生一世。毛泽东同志说过:“有许多党员没有完全入党,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我们应引以为戒,不论组织上是否入党,都应做到先在思想上入党,要注意长期进行自我检查。
我将对照党员的标准找出自己的差距,以高度的自觉性,正确的认识自己,严于剖析自己,坚定信心,执着追求,使自己更快的进步,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汇报员:XXX XXXX年XX月XX日
刘亚妮,女,24岁,中共党员,底庙镇底庙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到村任职一年多来,她严格要求自己,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村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下,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服务农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快了解农村和适应农村,努力做到与农民群众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所学之长,为农民群众服务,以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艰苦奋斗、扎根基层;同时积极认真地做好镇、村交代的各项工作,努力做到不辜负领导的支持和信任,得到了镇、村领导和村民们的认可。
一、思想方面
随着工作的一步步推进,她越来越体会到农村工作中心态的重要性。首先,深入基层,当一名“村官助理”意味着要运用知识,利用所学知识帮助所负责工作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学生时代,一般是以自己为中心,以学业为重。但是作为“村官助理”,更加需要注意的则是与周围班子成员以及村民关系的和谐。没有和谐的关系,没有村委会成员以及村民的支持,自己的创新和点子就会没有施展的平台,就会失去发展的根基。此外,农村的各项娱乐措施以及各项基层设施远不及城区便利齐全。工作伊始,这种落差会引发她们的失落感,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只是适应落差,消除失落感,才能够安心的投入到农村的工作中。她便把这种落差当成是锻炼自己的契机,把在农村受的所谓的物质上的一点苦当成是对自己的磨砺和人生的财富,由此,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愉快地去接受,去适应这种生活。
在这一年里她从一个农村工作的生手磨练成了村里的得力助手,自己在调整磨合中不断地适应着农村工作,在心中时刻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在与村委会其他工作人员以及村民的广泛接触中逐渐地熟悉了村情,从而实现了由一名大学生向农村基层村官的转变,而自己在工作实践中也逐渐地对这份工作充满了乐观和自信,体会出了“广大农村,大有作为”这八个字的深刻内涵。
二、工作方面
底庙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与彬县、甘肃的正宁县接壤,全村248户人家,社会人口1038人,耕地面积1238亩,3个自然村民小组。底庙街新村建设始于2010年,新村规划占地200亩,规划设计建设民宅500户,其中楼房150户,平房350户。到目前,村民在新村建宅 128户,经过今年依托镇区建设,初步建成了设计新颖,功能设施齐全,村容村貌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底庙村以增加群众收入,发展村域经济,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苹果生产和劳务输出两大产业为支撑,积极创建文化、经济、卫生、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上她协助村委会的干部主要搞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施富民增收工程,实现生产发展(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生活富裕。底庙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粮、果、畜等特色产业,扩大劳务输出,特别是村上确定劳务输出和苹果生产为群众增收的主要骨干项目,全村在外务工人员260多名,年收入200余万元,另外组织引导村上妇女主动参与苹果套袋,采摘和包袋等季节性工作,增加家庭收入。
二是实施新建和旧改并重,实现村村容整洁。去年底庙村被列入旧改重点村,狠抓南街改造,新建文化长廊200余米,改造危漏房,土门楼等临街建筑14家,新建两层楼房8家,基本完成了南街改造任务。今年,我们乘借“关中百镇”项目东风,开发南东街,严格按照“三坚持”、“四统一”的办法,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三坚持”即坚持高起点规划,坚持高标准建设,坚持高效能管理,“四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材料、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等办法,新建西向两层商住楼52间。
三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提升服务功能。今年村上采取自己垫、上级补、群众筹的办法,先后80万元征用土地40余亩,回填南街土豪4XX方,投资42万元完成了村内4条主干街道11000平方米道路硬化、地砖铺设任务,投资49万元新建两间两层村委会办公楼一幢,投资99万元修建中心文化广场275平方米,绿化面积达780平方米,这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提高了服务功能,提升了建设水平。
四是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促进村风文明。村上积极开展了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民竞赛评比活动,教育引导村民改陋习、树新风,制订了《卫生公约》、《村规民约》等制度,规范了群众行为,建立健全了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新村建设水平,促进了全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多年来,村上未出现打架斗殴、挑拨是非、封建迷信及赌博现象。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生产生活条件优越,全村呈现出祥和稳定的良好局面。
通过和村委会成员进村工作,她和村里百姓接触更深,更能体会到他们生活中的难处,更能为他们着想;此外,充分认识到媒体的重要性。底庙村要发展,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知道底庙村,了解底庙村,愿意来底庙村投资。
工作的一年,每接触村里的一件具体事务,她都能学到很多东西。与百姓沟通交流,与村干部搞好关系,处理不同事务的不同方法等,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得到更大的进步,成为底庙村最扎实的村官。
三、在组织纪律方面,作为一名党员,她时刻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定和上级组织部门的纪律要求,按时上班,按时参加学习、会议,没有出现无故缺席现象,在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认真、踏实、尽职尽责的做好各项工作。
四、正视自己的不足,勤于检讨。虽然她从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老村干部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足。首先,工作毛躁,虽然不至于出现大的失误,但还是给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其次,空有一腔热情,工作方法经验不足,农村工作比较繁琐,没有现成的公式,必须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她决心经常向老同志请教、学习,工作中勤于总结,尽快把自己完善起来,不辜负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爱护,作一名合格的村官。
五、今后的打算
她的工作才刚起步,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是她会不断学习,不断地磨练自己,努力做好本村的各项工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领导满意、群众满意的大学生村官:
首先,要继(续深入了解农村,扎根农村。多接近群众,倾听群众心声;多向村干部、群众学习,熟悉处理村里事务的方法;对走访,多办实事,不与群众产生距离。
其次,权力为本村的发展出谋划策,力求相关经济的发展。利用各项帮扶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适合本村发展的项目,大力发展“三来一加”,争取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第三、立足实际,融入群众。结合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抓学习,开思路,解决群众关心及有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群众得到实惠。
最后,要加大宣传力度,为底庙村的发展谋求更多的机会。通过宣传,展现底庙村良好的村情村貌。提高村子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为底庙村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习邵均克先进事迹 以前,学习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先进人物,用他们的精神来激励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收获很多。今天,学习邵均克先进事迹,倍感亲切和自豪,因为邵均克同志是我们身边的典型,她是我们油田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一名基层干部。早在去年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邵均克同志作为油田选树的9名优秀党员典型之一,她的感人事迹就在百里油区广为传颂。当时听了邵均克同志事迹报告会,就被她那种忠诚事业、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重新学习邵均克同志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使我们更受感动、更受启发。
学习邵均克先进事迹,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推进油田党的先进性建设,深化“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组织人事干部公道正派形象,提高组织干部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邵均克,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邵均克同志身处基层平凡岗位,心里始终装着残疾人事业、装着油田稳定的大局、装着身边群众的冷暖,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为组织干部工作者,学习邵均克,不仅要像她那样,始终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真诚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而且应把保持和发展党员先进性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目前油田有共产党员43000多人,如果每名共产党员都能像邵均克那样,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能形成一股推动油田发展的强大动力。组织干部部门应按照油田改革发展要求,通过创建党建工作示范点,开展党建课题研究,深化党员立项攻关活动,不断赋予“双建”工程新的内涵,持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三高”型党员队伍建设,选树和培养
推荐专题: 劳模事迹材料 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学校法治人物先进事迹材料范文